为什么看哭半个朋友圈的前任3,在豆瓣只有6分?

再次证明了,豆瓣不仅对一部电影的票房毫无指导意义,对一部电影的质量判断也是差得离谱。
《前任3》绝不是一部完美电影,甚至故事非常套路化。可以说是一部没什么新意的爱情片。
甚至里面还有一个槽点。就是演王梓的那个,管韩庚扮演的孟云一口一个大叔,人设应该是个20出头的小姑娘。但是电影里她第一次出场,我觉得这是个可以做韩庚阿姨的大妈。
大家看,这个样子,装嫩,让我们这种直男看起来,怎么能忍?
我后来专门去查了这么女演员的资料,罗米,百度百科上根本就不敢写出生年月。哎
算了不说这些。
其实在看《前任3》之前,我本来是拒绝的。
因为这个系列的前两部,真的是不折不扣的烂片啊。烂片。
导演还是那个导演,主演还是那些主演。他们怎么能让我相信,就突然脱胎换骨了呢?
但是一再逆袭的票房,9天就达到13亿,今天就将超过《芳华》成为这个贺岁档的最大赢家。
难道这么多观众,都是眼瞎吗?一部烂片能骗的了一时,能骗的了一小部分观众,绝对骗不了这么多,这么广泛的观众。
于是我去看了。
不管这部电影的故事有多么套路,但它最终呈现出的,还是要分手,那种缺憾感,拍出来了。
它拍出了每一段真心投入的爱情关系里,最终要放手的那种伤痛。每一段真心投入的恋爱,如果是分手,总难免这种伤痛。
但在生活继续以后,曾经的伤痛却成为一种美好。每个人都会在自己的那段恋爱回忆中找到一些温馨,多年以后回首,那总是一个人内心最柔软的心墙。
经典的爱情电影,最后一定是分手。就像《大话西游》最后至尊宝和紫霞的结局,这样才能刻骨铭心。
《前任3》就是打到了每个人的这个柔软处。不管电影有多少缺陷,这个它做到了。
关于这部电影,网上有个段子,说的是一对夫妻去电影院看了《前任3》,然后老公又独自一个人去重温一遍,散场后泪流满面,出了电影院发现老婆也一个人来看了一遍。
如果说《芳华》击中的是50、60年代生人心中关于青春已逝的那种时光沧桑;那么《前任3》击中的是70、80后们关于初恋的那份美好回忆。
这里特别要表扬一下女主角林佳扮演者于文文,演唱的插曲《体面》
在最后那段略显有点煽情的高潮戏份中,这首插曲的旋律响起,把本来只有6、7分的电影剧情,渲染成了8、9分的伤感局面。
好不夸张的说,本来看这个场景,我还有点出戏,但是听着这首歌儿,竟让我有点泪流满面。
每一段真情投入的恋爱中,一定会留下我们的美好回忆。在多年以后,这种投入的真心,依然会让我们感动。
送给每一个曾经在恋爱中真情投入的你和我。
1、不仅仅只有6分啊,这些天已经跌破了六分,来到5.8分的位置
2、首先,我们要了结豆瓣的打分机制,豆瓣是五分制,他的机器会根据豆瓣网友打的分,通过一定的模型程式和计算方式,得出一个综合的分数。通常,如果打1星2星的人比较多,那么你这部电影就不及格了,反之,如果打4星5星的人比例多,那么上8、9分的高分也就不难了
3、《前任3》在豆瓣的打分,其实一点也不低的,最近被称为艺术成就那么高的《妖猫传》,也一度跌破了7分,最近才回到7分的位置
其实《前任3》算一个中等位置的评分吧,不算被黑得有多严重啊,你看看差得离谱的电影就知道了,比如去年恶评如潮的黄磊的《麻烦家族》,才4.6,那个才叫超级大烂片
4、《前任3》在朋友圈那么热烈,那也只是朋友圈热烈,真正能坚持在豆瓣看完每部电影打分的人,都是对电影非常热爱,能真正被称为影迷的人。而看《前任3》的大部分观众,又都是普通观众而已,他们才不会去豆瓣给《前任3》打分那个闲工夫呢。所以,给《前任3》打分的都是对电影要求苛刻的文艺电影青年,他们对电影的要求非常高,标准都是按照9分上的经典电影来对比的,所以《前任3》在他们眼里,电影属性很低,品质不高,也是现实
5、而且,你仔细去看打分,打1星和2星的比例其实并不高,但打四星五星的更不高,大部分都滞留在及格的三星,所以《前任3》在及格分数线左右徘徊,也是非常非常正常的一件事啊
6、最后,豆瓣真的别当真。豆瓣评分高的电影,票房不定高, 去年口碑非常好,豆瓣的分数到8.2高分的《不成问题的问题》,票房才卖了700多万人民币,就是典型的例子
豆瓣可能只能反映一部电影在真正死忠影迷心目中的位置,可能只有真金白银买票的购票APP的打分,才能反应普通大众观众的真正喜好,所以说,如果猫眼的打分低的话,票房肯定低,这,才是残酷而真实的现实呢
起初并没有看这个电影的欲望,但是架不住铺天盖地的“感动”“看哭了”之类的评价,最终还是去看了。
看完之后,我就在想,为何我哭不出来,难道是恋爱的感觉离我太远了?
在我看来,豆友们给《前任3》打出的平均分6分,是很恰当的。
无意diss“小镇青年”,也不关乎观影人群所在城市是几线,能够引起共鸣的,大抵是曾经受过情伤,与前任阴差阳错擦肩而过的人们。
片中有一些鸡汤式的台词被网友们奉为经典,“一个以为不会走,一个以为会挽留,于是缘分走到了头”;“她依旧是我的软肋,我却已不再是她的铠甲!”……
我想,这些话若是在我20岁的时候听到,或许真的会感同身受泪流满面。但是现在不会了。
有些话只适合给一定年龄段的人听,电影也是如此。
《前任3》能一时火爆,却无法成为能够反复观看的经典,根本原因在于,它的贴近生活反映当下、能够击中很多人的内心,但没有值得反复回味的东西。
再看剧情方面,首先选角就有些不适当,女一于文文的脸型像极了网红脸,然而她出道时可不是这个样子的。到底是整容了还是会包装气质变了不得而知。整部片全程都是看着她展示着微笑唇和僵硬的苹果肌故作矜持,连稍微大一点的表情都不敢做。
女三,就是那个喊韩庚“大叔”的王梓(罗米饰),导演心里真没点数么,出场打扮得犹如老板的小情人倒是很适合她的气质,之后学生装,扮可爱,怎么看怎么尴尬,韩庚应该称呼她为大姐才对。郑恺成了渣男本渣,这个人设挺适合他,韩庚最后强行煽情,戴上紧箍咒街头表白。早干嘛去了。
导演刻画出的都市俊男靓女不知道是哪里才会有这样的生活状态,事实上有几个人真的会撩着几百个靓妹与女友吃火锅呢?
我觉得吧,整部片看下来的感觉就是:俩男主早就打定主意想分手了。
这部片的画风突然让我想起很多年前风靡网络的非主流空间。
以上,就是很多人不给它打高分的部分理由。
很正常。因为《前任3》是典型小镇青年电影,豆瓣则一直是文艺精英阵营。文艺精英怎么可能看得上小镇青年品味。
我们不妨看看,同样以前任为主题,在豆瓣可以拿到高分的有哪几部。
《和莎莫的500天》豆瓣8.0
《和莎莫的500天》中的女主莎莫,看的是王尔德的书、听的是披头士的歌、穿的是vintage的裙子、剪的是法式的发型,个性上更是敢于追求独立、崇尚自由、完全无须谁对谁负责。对比《前任3》中的整容脸女主,明明是自己世故俗气地选了个“恰当合适”的备胎,之后还矫情地要和男主玩什么过敏寻死的路数。完全煽动不了豆友们的感情,只能让他们觉得做作和幼稚。
《暖暖内含光》豆瓣8.4
一个乏味,一个激烈;
一个无聊,一个冲动;
一个谨慎,一个肤浅。
他和她就好像是在婚姻生活中磨合的我们,别看我们如此不同,可在某些时刻,我们确实能在对方眼中能找到自己。暂不提片中将现实与想象无缝衔接的视觉语言,其中探讨问题之广度与深度也是仅为赚足观众眼泪的《前任3》所无法企及的。
《海边的曼彻斯特》豆瓣8.6
不得不说,《海边的曼彻斯特》极度冷感、极度克制的影片风格真是对准了豆瓣的口味。导演Lonergan更是当今电影市场少见塑造真实感的高手。他巧妙地以伪纪录片模式,大胆采取与戏剧完全对立的表达方式叙事,却使得影片中的每一处细节更直击观众心脏。不消说《前任3》,纵观当今国内院线主流影片,能不极尽煽情之能事、不嗨爆观众荷尔蒙、不加强戏剧冲突的影片数得出几部?
豆瓣上的“前任”影片,就只给出以上三部吧,一些太过经典的:《卡萨布兰卡》、《甜蜜蜜》、《秋天的童话》、《魂断蓝桥》等等鲨鲨实在不忍心拿出来跟《前任》系列做比较。
最后再总结一句,如果说以上这些经典“前任”影片的豆瓣分数都还只是8分上下,《前任3》能在豆瓣拿到6分,难道不该对豆瓣的仁慈感恩戴德吗?
现实太无趣
电影有意思
欢迎关注头条号“电影鲨”
中国现在影片质量和票房不成正比,观众不看电影本身更多的时候他们是被营销套路套牢,这也是为什么近几年烂片越来越多的原因,前任3从第一天上映就开始全网营销,各大门户营销文章一篇又一篇,前期热度起来了,到后期自然有人乐意追现在电影质量,西游伏妖都能有16亿,现在没有什么不可能,投资文化产业就像当年投资房产,赚钱跟洗钱一样,也没人在乎影片质量,演员不会导演更不会,真正的好电影只有时间会记住。
其次说这部电影本身,男主基本属于还活在男权天下:时间长了我痒了,痒了我就分手了,分手了又见不得你跟别人好,然后我在追回来追不回来我就捶胸顿足后悔到流血?如此任性的大龄男青年也是不多见,首先他肯定没生活经济压力、其次他肯定没有被催婚传宗接代,最后他肯定没有将来具体的打算
在一段关系里一切的“你变了、你和以前不一样了、我跟你没有之前的感觉”诸如此类都是不负责任的话、电影里浓浓直男癌三观,满口消费女鞋的话、不是去潇洒就是去往潇洒的路上,明明可以好好在一起、偏要唤醒唤醒沉睡的心,这男的压根儿没想过跟这姑娘的未来,五年之痒想去骚、最后嗷一嗓子说我爱你、姑娘会用这辈子去惦念,也许就如心上的刺、是以后生活的痛点,不管生活遇到什么感情挫折她都会想如果是他肯定不会这样、这特么不是祸害人么?真的爱是不会主动想去分开,那些相濡以沫走到最后的老夫老妻兴许心里多少有点之前的小回忆但他们知道身边的这个才是彼此的一部分组成完成的生活。
紫霞为什么愿意委身于牛魔王,至尊宝为什么选择带上金刚圈,我相信哪怕再来一万次至尊宝还是会选择成为孙悟空,因为他发现自己深爱着紫霞所以要保护她却因为要保护她不得不放弃她,爱情之所以美好是因为真挚,前任3最后卖的情怀与男主不符,但能感动观众,因为观众不会去想这份深意,而把男主放到浪子回头的高度,完全得感谢月光宝盒这部电影的经典,换成男主自己在整部电影之前塑造的形象估计哭死,观众也不会觉得感动吧
那些所谓的共鸣无非是多多少少还做着关于前任的梦,前任之所以“美好”,就是因为她不是那个跟你柴米油盐鸡毛琐碎掰扯的人,是一个活在想象里的随便意淫,得不到的是白月光,相伴的倒成了蚊子血,你还怪她不再是当初那个红玫瑰。
说到底心不骚也就没那么多事
确切的说,现在只有5.8分了。
观众感动归感动,但剧情感动不等同于作品好,更何况里面的泪点都是烂梗。
只不过导演田雨生很会戳观众的心理,心思细腻倒是真的。
纵观整部《前任3》也并不是受所有人欢迎,很多网友评价它显得太过矫情。
觉得男女主角就算再复合也无法走下去,两个人爱自己比爱对方多太多。
为了自己所谓的面子不愿意给彼此一个沟通的机会。
说白了就是活该错过,而分手后的行径更是让人反胃,不肯放下过去和面对新生活。
做了那么多无用功,结尾差到令人恶心,看得我尴尬癌都犯了。
我倒挺好奇的是照样有很多人吃这一套,影院里哭的稀里哗啦的。
你以为你哭悼的是爱情,其实你哭悼的是青春和那再也回不去的年华。
之所以票房和评分完全成反比的原因也就不足为怪了。
恐怕喜欢它的朋友大部分是因为被某个熟悉的画面而唤起了自己曾经的过往。
这就是导演惯用的“记忆杀手”的伎俩。
对于《前任3》的整体,倒不如就把它当做一部献给所有与前任有过的难忘回。
爱情影片拍到这种境地,这就足以。
因为一片哭声以后,它顶多充当人们茶足饭饱后的噱头罢了。
商业价值要远远大于作品本身的教育价值。
要知道衡量一部作品的好与坏,剧情仅仅是一部分。
还有环境、道路、服装,更重要的就是它告诉了人们什么。
电影作为第七艺术,本身就具有寓教于乐的作用。
如果只是一味的在娱乐方面下功夫,那它就不算完整,更不算成功。
可能再过一阵日子,《前任3》的地位基本可以和《小时代》系列看齐了。
还是那句话,看可以,千万别认真。
(独狼映画编辑部:孙尧)
欢迎关注我“小虾趣事儿”,天天开心
很多明明可以好好生活好好在一起 非要去学电影和电视剧那么作,现在好的东西都被缩小化而负能量的东西都被放大化,感觉这个世界要被反转了,【前任3】明明是让我们怎么珍惜现任的,确有很多人装13去想前任找前任,忽略现任,眼睛还是多多注意方向吧,这个世界美好的东西还很多,喜欢阳光,你的心就明亮了!
我非常明白为什么这部电影看哭了那么多人。它完整地呈现了分手的全过程,让你成为分手过程的旁观者,看到身处其中的自己和恋人的心理活动和生活状态,看到对方分手时也不好过,自己就觉得没那么委屈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无奈和悲哀。
很多人喜欢《大话西游》的理由是一样的,大话西游的分手是以死亡告终,两个相爱的人,因为不同的人生选择而无法在一起,所以一个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吞默默承受,一个眼泪汪汪伤心欲绝。
前段时间网上说渣男最爱用的头像是至尊宝头戴金箍的那张图片,这其实是必然,因事业而疏远感情直到陌路,在沉默中分手,看起来像是无缘无故,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在女生眼里可不就是渣男吗。
林佳的芒果和孟云的誓言,只不过是个分手的仪式,就像结婚领证一样。只不过是结婚领证可以名正言顺地睡在一起,分手仪式可以名正言顺地不再联系。他们早就准备好要和对方分手了,只是一直没说。
他们分手的导火索绝对不是开头的一场小冷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和朋友之间会因为不联系而疏远,甚至断绝往来,男女朋友也是朋友,也会因为一方的冷漠,一方的不体贴而渐渐疏远。
甜蜜的时候当然有过,女的给男的煲汤,男的给女的冲红糖,但是随着感情越来越淡,再去做这些事情就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了。看门的老大爷也是每天都与你见面,但是他给你煮一锅饭,你好意思吃吗?不觉得奇怪和尴尬吗?
疏远了的男女朋友,就像看门的老大爷一样,即便每天见面,但是没有沟通和交流。一潭死水怎么可能满是柔情?
没什么不好意思承认的,他们本来就想分手了。
冷战不过是一个契机,给分手一个理由而已。他们彼此还爱着,但是已经没那么爱了,鸡肋一样食之无味,这时就需要有人来帮他们断舍离一下了。过期的爱情无益于身心健康,所以朋友或者新欢就会像挖掘机一样,帮助你把这段破破烂烂的感情挖离你的生活。
因为早就想分手,所以孟云和王梓飞速发展,林佳也没有拒绝王鑫的体贴。试问一对想继续发展下去的恋人,怎么会公然养备胎?
分手的万事已经具备,只差东风小小的一吹。
两个人都权衡好了利弊,孟云飞速发展的事业和林佳对关爱的需求无法对等,两个人都已经变了,他们当然还可以咬咬牙继续在一起,坚持一辈子,只是这种坚持对两个人来说都是一种痛苦。
你无法满足我的需求,我也无法跟随你的追求,在一起不像当初那么愉悦舒适了,这时勉强在一起,不如给彼此一个痛快,放手让你自由让你走,让你寻找另一双牵着你走下去的手。
这样的分手没有什么高尚可言,催泪也只是因为我们认清了自己不是什么好人,我们那些山盟海誓都只是在现实的考验没有到来前的水月镜花,一到适婚年龄,爱情就成了天平上的货物,掂量清几斤几两之后,两个人割舍掉旧情,迎接新生活。归根究底,还是生活比较重要。
虽然分手时两个人都很难过,但也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一场震惊众人的仪式,不过是给这段感情一个交代,遵循有始有终的原则。那些暂时的难过和即将到来的新生活比起来,不值一提。
孟云的五年,也是林嘉的五年,他们爱过,到了分手的时候,庄重地分手,还有什么比这更天经地义的么?我们哭不过是嫉妒他们的分手有仪式罢了,大多数人的分手,太过简陋,以至于无可惦念,对不起曾经爱过的时光。
前任3的火爆空前绝后让我感到措手不及,因为在这样的狗血情感题材以及影片质量下能够火爆成这样我觉得非常难得了,这部电影的营销人员可以办一个培训班,给大家言传身教讲讲这个成功的营销案例,实在令人啧啧称奇。
我没有看前任1与前任2,但据朋友说比这一部还要难看一些,所以不管怎样还是要为它鼓掌喝彩的,不仅看哭了半个朋友圈,票房也是相当可观的。同档期上映的四部电影:《妖猫传》《妖铃铃》《二代妖精》《前任3》,《前任3》力压其他三部高居榜首,我估计这把陈大导演气坏了。

不仅如此,这部电影中的两首歌曲,一首《体面》一首《说散就散》也是让我耳朵听到起茧子出现频率相当之高啊~
大家看了前面的其实应该能够知道我本人对待这部影片的态度了吧,如果让我去豆瓣打分我可能会打6分左右吧,
甚至比6分还要更低,所以我们早就说过豆瓣的评分只能作为一个参考标准,并不能做为考核一部影片质量的标杆,就像我觉得很难看,可你却觉得很好,各花入个眼,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嘛。你想想,你看了这部电影,恰巧小手那么轻轻一点又往朋友圈分享了一首《体面》,你前任一看:哦,她心里还有我啊!然后两人和好了,那这种情况换到我身上,我也要说这电影好啊,影视界红娘啊。很多时候,我们爱在一些东西里找自己的影子,找一些情感认同,无论怎样,感谢这部电影,让我们勇敢面对前任,不负遇见!
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用娱乐圈的鄙视链来解释。
就拿《吐槽大会》上说过的音乐圈鄙视链举例子吧:玩古典的瞧不起玩爵士的,玩爵士的瞧不起玩摇滚的,玩摇滚的瞧不起玩流行的,然后所有人瞧不起玩说唱的。道理是一样的,豆瓣向来自诩是文艺青年的小镇聚集地,豆瓣的书评、影评、剧评、乐评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无形之中成了影响一个作品口碑好坏与否的衡定因素。在这里,那些所谓的有着独到见解的人、对生活品质要求很高的人对这些作品进行着审判。但我不得不说,如今的豆瓣已经不是当年的豆瓣了。
《前任三》我不是跟风去看的。纯粹是自己很想看,之前的两部被人批的一无是处,我却觉得他们没有那么糟糕。这也就不说了。但是在看的时候,我并没有流泪,不是说不感同身受,而是看完之后深深地沉默和反思,对相爱却没有走下去的伤感和遗憾以及突然弥补的对未来择一人白首的信心。
所以我很中肯的感觉到:这绝对是一部让人感同身受的电影,是一部能够让正在恋爱或者准备恋爱的人思考反省并且学会珍惜的电影。同时,对于没有恋爱或者已经找到相伴一生的人来说,这是一部让你开心,也让你怀念的电影。因此,这并不是一部失败的电影。
豆瓣评分只有6分甚至跌破6分,一方面是影评人们出于对电影高质量的要求,从专业的角度出发,和豆瓣评分高的电影相比,《前任3》确实远远达不到那样的艺术水平。
朋友圈的疯狂转发,除了一波人跟风打着纪念前任的名号,也是因为很多年轻人都有着这样一段爱而不得的过去。感同身受而已。
回到问题的最初,二者感觉如此冲突,不过就像是喜欢流行音乐的观众欣赏不来古典音乐,恰巧,有一波古典音乐的爱好者瞧不上流行乐罢了。
本问题和回答均来自本站网友,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eping.cn/movie-comments/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