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名称:小丑

导演:托德·菲利普斯
主演: 华金·菲尼克斯 / 罗伯特·德尼罗 / 马克·马龙
上映时间:2019-08-31
时长:122分钟
语言:英语
  1. 首页
  2. 问题详情

《小丑》带给我们什么?是抨击社会还只是蛊惑人心?

《小丑》带给我们什么?是抨击社会还只是蛊惑人心?
2022-02-10

首先应该明确,《小丑》这部影片的观众和导演都是美国人;说的是美国的人和事,最有资格评判的应该是美国人自己!

为什么美国会出现“小丑”?“小丑”产生的背景是什么?怎么看待“小丑”?小丑们又会给美国社会带来些什么?这才是今天我们评论这部影片的真实意义所在。

如果有读过《狂人日记》的朋友看了《小丑》这部影片以后,是不是会立即联想起那位“狂人”呢?狂人是不是有几分类似小丑呢?狂人与小丑不是似曾相识吗?

美国的保守派们非常担心《小丑》会煽动暴力行为;其实恰恰相反,这部电影非但不会引发暴力,而只会通过影片对暴力的揭露唤醒民众对暴力危险的意识;没有人会因此而“造反”!

另一方面,美国的自由派左翼人士却一直对这部影片叫好、点赞;他们认为这就是美国贫民的现实状况;他们认为,“小丑”生产的原因是美国贫富差距巨大的现实社会。

不过,《小丑》的导演和编剧们也许不是这么想的;影片中小丑的真是名字叫做fleck;在英语以及德语中,fleck一词就是“污点”,是“毫无意义的污点”。

因此,要铲除这些“污点”,美国社会就必须更加宽容更加惠民,比如大力发展医保系统;但是影片的导演和编剧们却有意回避了这个问题,面对绝望,只好借“小丑”之口说道:

“我笑是因为我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我只是无名之辈。”

很显然,这也是美国导演和编剧们的高明之处——以一个虚无主义的结尾来结束这部影片,将答案留给观众;因为在美国的电影界首先要考虑“政治准确性”;因为他们是美国人。

2022-02-10

社会的疯狂带来反社会的集体疯狂,只需要糟糕的一天,人人皆可成为小丑。坦白说,“因为压迫、所以作恶”的命题已经不算新鲜了,但杰昆·菲尼克斯一步登天的方法派表演升华了整部电影!他的肢体和表情,完美告诉了世人什么是密不透风的绝对黑暗~

剧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像我这样的人如果横死街头,你们会有人注意到我吗?”各位扪心自问,如果有一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横死街头,你会注意到他吗?不会!人们只会说:“可惜了,为什么不好好爱惜自己的生命呢?”小丑的心里话没有人去倾听,即使是心理医生也没有认真听过,每次也只会问相同的问题,自己崇拜的偶像却拿自己的丑事当笑料,小编也有亲身的经历,自己难过的事情被拿来当笑料,这种感觉真的很无力和愤怒……

其实《小丑》是挺严肃的一部片子,包括去关注社会问题。片子还挺邪恶的,会让你有些同情这个小丑。

想一想小丑是怎么变成哥谭市的犯罪恶魔的?

究竟谁是反派?是漫画里先入为主道德沦丧的小丑?是被煽动杀光富人颠覆权力的无政府主义?是居高临下何不食肉糜的精英权贵?还是以阶级分化为轮轴带动社会高速运转的系统本身?表面上是意识形态的尖锐对抗,是小丑不堪的灵魂被一片片撕碎,是将病症视为解药的以毒攻毒;内核却是政治立场的颠倒混淆,是小丑破碎的人格被一点点重塑,是漫长的以疗愈为名的禁锢终获正名。你认为谁是反派决定了你身在何处,而千千万万我们所处的位置决定了这个严丝合缝又千疮百孔的世界将迈向何方。


2022-02-10

《小丑》之所以被很多观众津津乐道,是因为它很真实地展示了人性。电影里,人性丑陋至极,唯一残存的来自孩子们的纯真也温暖不了小丑内心的刺骨寒。

人们总说,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其实,也没有人会无缘无故变坏。

大家在讨论《小丑》的同时,不能否认已经被他吸引,忍不住表达对他的看法。只是要说被他蛊惑有点夸张。更多的时候,我们是让一个新的发现给“吓蒙”了,我们自己可能都没想到,有一天会去关注一个精神分裂的小丑,会为他遭遇的不公愤怒,会为他哪怕是变坏但找到了自我而高兴。

我们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善恶不分了?这世间的事,不是非黑即白,多半都是灰色的。有时,我们内心会挣脱道德的框架,去同时所谓的坏人。与其说小丑是坏人,不如说他一个社会弃儿,他的经历到头来不过是个可怜人。

会有人问,境遇可怜就是变坏的理由吗?当然不是。只不过,那些遭遇如果换成你我去经历,我们又会变成哪副模样呢?因为谁也给不出肯定答案,因为人性难以琢磨,由此增加了《小丑》这部电影的魅力。

人是最复杂的动物,除了一日三餐,还要有情感宣泄,一旦感情受挫,是疯魔还是封神真就难说了。

小丑在电影里从来没有控诉社会,他甚至在巷子里被一群小混混围殴时,都不知道要护住头。他只是平静地接受被揍的情况。他不是生来逆来顺受,他曾经在得知自己可能是大老板的私生子时反抗过,结果换来了嘲讽。小丑一直试图以善的方式找回自我,却在无意间用恶的方法解锁了自己的内心。电影很明显想表达人性本恶的观点。如果观点成立,那周遭环境就不用为小丑的变坏背锅了。至于蛊惑人心,人心若只向明月,沟渠又能奈几何呀!

2022-02-10

《小丑》之所以被很多观众津津乐道,是因为它很真实地展示了人性。电影里,人性丑陋至极,唯一残存的来自孩子们的纯真也温暖不了小丑内心的刺骨寒。

人们总说,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其实,也没有人会无缘无故变坏。

大家在讨论《小丑》的同时,不能否认已经被他吸引,忍不住表达对他的看法。只是要说被他蛊惑有点夸张。更多的时候,我们是让一个新的发现给“吓蒙”了,我们自己可能都没想到,有一天会去关注一个精神分裂的小丑,会为他遭遇的不公愤怒,会为他哪怕是变坏但找到了自我而高兴。

我们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善恶不分了?这世间的事,不是非黑即白,多半都是灰色的。有时,我们内心会挣脱道德的框架,去同时所谓的坏人。与其说小丑是坏人,不如说他一个社会弃儿,他的经历到头来不过是个可怜人。

会有人问,境遇可怜就是变坏的理由吗?当然不是。只不过,那些遭遇如果换成你我去经历,我们又会变成哪副模样呢?因为谁也给不出肯定答案,因为人性难以琢磨,由此增加了《小丑》这部电影的魅力。

人是最复杂的动物,除了一日三餐,还要有情感宣泄,一旦感情受挫,是疯魔还是封神真就难说了。

小丑在电影里从来没有控诉社会,他甚至在巷子里被一群小混混围殴时,都不知道要护住头。他只是平静地接受被揍的情况。他不是生来逆来顺受,他曾经在得知自己可能是大老板的私生子时反抗过,结果换来了嘲讽。小丑一直试图以善的方式找回自我,却在无意间用恶的方法解锁了自己的内心。电影很明显想表达人性本恶的观点。如果观点成立,那周遭环境就不用为小丑的变坏背锅了。至于蛊惑人心,人心若只向明月,沟渠又能奈几何呀!




2022-02-10

我来说说我观看过后的感受吧。

小丑的故事情节一开始就告知了大家故事主人翁是一个有心里疾病的普通人。所以不存在蛊惑大众。但是就是这么一个开始心里疾病还没恶化的一个人,本来就已经很不幸运了,确缕缕收到社会各种人士的欺负侮辱打压排挤,这也就说明了社会也是个病态社会,丑也换种说法也可以说明社会的丑陋。

但是观看的观众绝大多数都会在生活中遇到各种社会上的困难,这也就与观影人员产生了大的共鸣,所以好多人也就自然站在了小丑的这一方,仿佛自己也在电影里面得到了释放。这电影之所以能引起较大的效应,也就是抓住了每个人心中都有较恶魔的一面,都觉得自己如果被生活逼迫到那种无法呼吸的境界了,会咋样。

问题提的很尖锐,这部电影反应了关于很多方面的问题。每个人看完电影后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和观点。因为,每个人经历不一样,社会地位不一样,生活方式不一样,带着这些不一样去看这部影片,产生的感想和思考问题的方向也是不一样的。佛祖给一千人讲经文,结果出现了一千种经文的解说,其中的道理是相同的。当然影评也许不止一千种,也许更多,正是这形形色色解说背后的人们才组成了我们现在的整个社会。

好了,我抽出问题看重点《小丑》带给了我们什么?第一,社会阶层问题,影片中社会明显划分了阶层,每个阶层生活的人们都不去了解和关心其他阶层生活的人们,就像之间有隔膜一样。相互之间不做触碰。久而久之就产生了阶层固化,之后便是矛盾重重。这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团结,所以我们要打破阶层,打破固化,寻求全体人们的社会安全与机会平等,才能使社会健康的发展下去。有人说有了阶层才产生了穷富之分,也有人说有了穷富才产生了阶层。这个问题后面会给大家分析,在这不过过多的判断。

第二,社会素质问题,当亚瑟被欺负时没有人上去阻拦。被开除的时候,没有人去同情。就连政府关闭心里治疗室,政府人员更是冷漠之极。处处暴露了人们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社会心态。冷漠可以说是当前最可怕的社会心态,人们看到了许多令人愤怒的事情,但是也害怕多管闲事反而会危害自己,所以变得麻木,冷漠。听到有的人救了人,结果被讹诈,人们不仅愤怒,而且害怕自己惹上麻烦。这类事情多了,人们封闭了自己的心灵,麻木了。其结果当人们需要正义行动却无动于衷的时候,冷漠就变成了麻木。文明素质影响着城市、经济、社会的良好和快速发展,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第三,自身心态问题。亚瑟的心态由比较健康到扭曲再到癫狂。其中都是每发生一件不幸的事对心里打击太大,压力承受不住导致的。生活中总是会出现很多突如其来的灾难,会让我们突然陷入一种茫然、焦急、狂躁的情绪之中,更有甚者对生命的绝望。所以我们要时常调整自己的心态,减轻心里的负面情绪,把自己从悲观中带出来。

第四,社会穷富差距问题,影片最后亚瑟成为了穷人的代表,韦恩成为了富人的代表,两者产生对立,造成了社会的混乱和动荡。

当贫富差距过大时,人们会发现无论怎么奋斗,都很难与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平起平坐。慢慢地就会失去奋斗动力。而顶层富人生活的穷奢极侈会勾起穷人对金钱的欲望,在欲望的刺激以及现实生活的无奈中,穷人难免会产生对富人的不满,甚至可能演变为,仇富。穷人对未来感到迷茫,对现状感到不满,强者恒强,弱者愈弱时,人们必将通过各方面向社会表达自己的不满。给社会带来极不稳定因素。

那么这部电影究竟是抨击社会还是蛊惑人心。我想,大家看完上面的分析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





2022-02-10

我是一名刚做完影评的作者,观影十二遍之后谈谈我的想法。我一直苦苦寻找小丑爆火的答案,是反应黑暗社会吗,是揭露人心险恶吗,是煽动民心吗,都不是!小丑是DC送给我们得礼物,小丑代表着我们所有人,这也应了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小丑,这才是人,当我们看着有点像自己但比自己还惨的家伙,一步步放弃到一步步歇斯底里的反弹,到小丑的出现,仿佛我们自己也被释放了,小丑让我们珍惜美好的生活,小丑让我们尊重梦想,小丑让我们不要轻言放弃,小丑让我们抱有希望,小丑也告诉我们,当世界要与你为敌,不要害怕,因为你也是小丑,一个被世界害怕的小丑!谢谢!感兴趣可以看我的解说,特别有感情。


2022-02-10

哪怕是最不关心电影的观众,只要在流行文化里浸润得够久,都不可能不知道Joker这位蝙蝠侠宇宙中的王牌反派,不可能不熟悉他标志性的绿发红嘴和神经的大笑。《小丑》上映之前,得益于热心DC粉丝对《致命玩笑》和小丑起源故事的科普,各大网站早早策划起的“影史Joker排名”(和对《自杀小队》的又一次鞭尸),还有那部IMDB第四名的《黑暗骑士》,《小丑》面对的观众群体是一群称职的准粉丝,他们早就对Joker这个人物了如指掌,不少人还能轻松引用“Why So Serious”和“糟糕的一天”。

关心电影的观众,肯定知道《小丑》刚刚斩获威尼斯金狮。作为脱离DC电影宇宙的独立作品,这部讲述反派起源故事的《小丑》毫无疑问是漫改电影一座短期无法被超越的里程碑。《小丑》如何复兴DC又如何改变未来好莱坞格局,已经是令人振奋的谈资,而这部电影的幕后,导演托德·菲利普斯从指导性喜剧到捧回金狮成就了一个弧光极佳的人物故事,故事丰富的主演华金·菲尼克斯,给媒体提供了够写一周的稿件素材。他与哥哥瑞凡的往事,他被好莱坞边缘化又重回演技巅峰的过程,甚至他与鲁妮·玛拉的浪漫关系,都被重新拿出来成为《小丑》电影宣传的边角料。

已经建立起期待的观众,接下来又会被海报和预告片狠狠惊艳一把。《小丑》的海报,是对人物极近的观测,精准的色彩和光营造的戏剧感扑面而来。漫画中的小丑是一个前史缺失的纯粹邪恶符号,但《小丑》风格十足的预告片中展现的主角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可怜普通人。整部电影看上去是一个回归角色的故事,细腻,亲密,饱含情绪,同时又是严肃的社会研究,充满悲剧和讽刺的现实性。“是社会让小丑成为小丑”,这个结论被一遍遍强调,成为一句心照不宣的宣传语。

围绕《小丑》的还有对其煽动暴力的警惕和争议。2012年《黑暗骑士》首映枪击案受害者家属公开抗议,首映当日许多场次都有警员巡场,但这些都未减观众的热情,反而增加了《小丑》电影的神秘感和观影行为的叛逆性。

贴上了一层又一层的元素和标签,《小丑》已经成为了超越电影本身的文化现象。但当观众真正走进电影院,坐下来进入《小丑》的世界中时,会发现除开这些早已广而告之的元素,和意料之中的华章,什么也没有了。

《小丑》像个事先抖出太多梗的笑话,在真正表演的时候却露了怯。它又像个空荡荡的骨架,贴满了从别人那里借来的器官,表面看上去丰富充实,实际却贫乏空洞。

《小丑》最大的两个问题,是同时存在的直白和混乱。一半过于简化和浅薄,带着一种生怕观众看不懂的不信任;而另一半的内容,好像真正有话要说,却不能或不敢仔细展开。

角色:单一片面的受害者形象&缺乏解释的动机

《小丑》是一部严格封闭叙事的角色电影,所有或明或暗的灯光都照向Arthur Fleck,卑微的街头小丑,失败的喜剧演员,控制不住笑的精神病人。他经历了被街头混混和华尔街精英殴打,被同事陷害,被富人阶层无视,被政府抛弃,被自己最喜欢的喜剧主持人Murray嘲笑,最终选择了用暴力反击。在他的视线之外,他无心插柳的犯罪激发了整个城市针对富人和政府的暴乱,而小丑形象升华成为用暴力赢得存在感的精神符号。

Arthur Fleck的人设借鉴了马丁·斯科塞斯的《出租车司机》和《喜剧之王》,然而《小丑》在角色塑造方面和这两部作品是存在差距的。这种差距体现在创作者对角色的态度上,换句话说,马丁看待两部作品主角的方式,与这两个角色如何看待自己完全不同。观众能看到Travis是个偏执疯狂的社会边缘人,但Travis觉得自己是拯救女性消灭肮脏的英雄;Rupert觉得自己是所作所为正当无比的喜剧天才,银幕外的观众才会感受到不安和尴尬。正是这种角色与观众之间认知的差异,真正激发了同理心和更深层次的思考。

然而《小丑》看待Arthur Fleck的方式,与他看待自己的方式是一模一样的:悲惨的受害者。Arthur是无过错的,错的是这个世界,而只要简单地把社会放在对立面,Arthur所有的痛苦都有了粗暴的发泄方向。这种过于简化的自怜是危险的,《小丑》直爽地打开大门邀请观众走进来共情,共情成功的观众能毫无顾虑地投身于Arthur的世界观中,但剩下的人却无所适从,失去了应有的落脚点,像是喜剧节目台下没听懂笑话的观众。

Arthur这样的受害者,在影片前三分之二中所关心的一切事物都很私人。不同于漫画中的小丑作为一个混沌的无政府主义形象存在,Arthur这个人物是去政治化去理念化的。所以当他坐上脱口秀的嘉宾沙发,开始作为一个代表替自己身处的阶级发言和指责时,中间感觉缺失了重要的一环。一个小丑枪杀三个富家公子哥就激发了整座城市的暴乱,这件事本身就是仿佛只会发生在漫画语境下的暴力事件,而Arthur在镜头面前的强行升华更是感觉没有根基。在Arthur的一次次杀人和一场场舞蹈之间,观众充分感受到他情绪的变化,却无法接收到他的想法。

或许存在感,是Arthur将自身行为与社会挂钩的动机。存在感是《小丑》若有似无的一个主题,Arthur所向往的是真正被人听见被人看见,所以Arthur才会指责社工不认真倾听,所以他才会憧憬舞台,幻想着自己在聚光灯下被Murray点名,才会为媒体的报道而兴奋,最终站上警车顶起舞。但这个主题并不十分明朗,导演似乎将笔墨更多用在了最浅显最吸睛的段落,重视情绪多过于理性。当然,他也可以说,疯子的行为不需要过多解释。社会的错是万能解药,精神问题也是。

社会:脸谱化的阶级对立&模糊不清的立场

《小丑》里的哥谭市是混乱版的1981年纽约,垃圾和巨型老鼠满街,失业和贫富差距问题愈演愈烈。虽然《小丑》里城市的视觉设计非常精细而风格化,它对这个社会的描绘,是及其简化初级的,没有任何政治和经济要素的细节。所有的富人阶层都被设计成虚伪自负不关心底层人民死活的混蛋,罪有应得。还能有比安排一群穿礼服的富豪混蛋观看《摩登时代》更直白更浅显的表达方式吗?

《小丑》这样简单粗暴的阶级讨论,让人想回去给《寄生虫》多加半颗星。《寄生虫》比《小丑》更高明的点在于,富人阶级从始至终没有做过明显的恶,却仍然被暴力惩罚。“朴社长一家明明什么也没做错”的疑问就是在刺激观众思考阶级对立背后真正的原罪。

但《小丑》就非常轻松地让上流社会当了真正意义上的靶子。在《小丑》的一套逻辑里,主持人Murray被描绘成十足的混蛋,死不足惜,邀请Arthur上节目只是为了嘲讽他,但别忘了《喜剧之王》里相似人设的那位主持人冷漠背后还有不为人知的精神压力。Thomas Wayne,如果抛开他是我们敬爱的蝙蝠侠的父亲这一层关系,在《小丑》里就是个不知民间疾苦的政治家,会非常没水平地说出“在我们这些人眼里你们这些啥也没有的就是一群小丑”。《小丑》为所有这些血腥找好了理由,但却忽视了那群所谓的华尔街精英小子,被枪杀的时候也是和小丑们一样坐着肮脏的地铁。

别说《小丑》是超英漫改blockbuster不能跟作者导演的作品比,这两部作品可都是三大电影节的获奖者。

《小丑》拧巴的点不只在于这场暴乱面对的对象,还在于这场暴乱的参与者。戴着小丑面具的他们面目模糊,不知道面具背后是真正绝望的底层人民,还是那些曾经在街头殴打Arthur的暴徒。Arthur在整部片子中,被各个阶层各个社会群体甚至各种肤色的人欺凌过,他本该谁的立场也不站,却在最后被简单地推崇为了仇富代言人。如果小丑的形象在他不知情或不情愿的情况下被暴徒们强行借用成了精神领袖,而他自己其实是只为自身利益犯罪不代表任何群体的个体,剧情可能还会更讽刺和有趣。

另一种模糊不清的处理还体现在对有色人种的态度。观众不可能不注意到这部电影中黑人女性角色,在公交车上对Arthur充满敌意的黑人母亲,公寓里忽视了他的温柔女邻居,从不认真倾听的社工,乃至最后可能被进了阿卡姆的小丑杀死了的工作人员,这些黑人女性都以对Arthur不够好的负面形象出现。这样的刻意设计背后,角色想传达的信息却模糊不清。《出租车司机》敢大胆展现主角的种族歧视,但《小丑》只浅尝辄止地放了一个微弱信号,转头去嘲笑侏儒。

除开以上这些,《小丑》还是一部既视感过重的影片。前文说过的《出租车司机》和《喜剧之王》的既视感已经铺满影像风格和故事线,主演里还非要再来一个演过这两部片的德尼罗,再加一些以手指做枪的标志性场景。观看小丑的过程中,华金·菲尼克斯主演的《你从未在此》也频频跳出来干扰,两部影片中都有华金和年迈母亲生活的片段,甚至有构图都非常相似的地铁从面前呼啸而过的场景。这些既视感,一方面削弱了《小丑》的独立性和原创性,一方面又不断提醒观众,《小丑》是如何地不如这几部作品。

当然,以上抒发的这些负面评价其实只是来源于超高期待下的失望,就当做是狂热迷妹不理智的脱粉回踩。《小丑》的超高评分也不是毫无来由的,华金·菲尼克斯的演技可以说是无可挑剔,他身上每一块凸出的骨头都会演戏。在他的演绎下,Joker的大笑到最后变成了窒息的嘶嘶声,他在台阶上每一次的扭动,每一个舞步,都成为情绪和叙事的一部分。背景中的大提琴声,带着一种能漫入头骨的深沉的凉意,摄影和布景超高水准地呈现了一场梦幻的色彩体验。

我承认《小丑》制作水准的精良,认可华金值得一座小金人的表演,也赞同《小丑》作为漫改电影开创性的意义。我更是无法想象《小丑》的主创们花了怎样的精力去说服华纳同意在当今充斥着重拍和系列电影的保守好莱坞投资这样一部令人有些不安的电影。

而这部电影之外,《小丑》正一路笑着领跑票房,奔向颁奖季。导演托德·菲利普斯讲着大环境下他如何无法拍喜剧的故事,将电影中的自怜气质带到戏外,社交网络也将持续地讨论这部电影和它背后的一切。

但我还是无法像我预期的那样喜欢《小丑》。正如那句著名台词,“我以为我的人生是个悲剧,其实是个喜剧”,主创眼中的《小丑》是部像《出租车司机》一样可以激发现实犯罪的社会议题电影,但最后的成品,却是一个有些空洞无聊的旧故事。

作为占少数的没被这个笑话逗笑的观众,我非常乐于听取更多的解释。只是不要像小丑一样对我说,'you can't get it'。




本问题和回答均来自本站网友,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eping.cn/movie-comments/1984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