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名称:小丑

导演:托德·菲利普斯
主演: 华金·菲尼克斯 / 罗伯特·德尼罗 / 马克·马龙
上映时间:2019-08-31
时长:122分钟
语言:英语
  1. 首页
  2. 问题详情

2019年《小丑》电影想要表达什么?

2019年《小丑》电影想要表达什么?
2022-06-13

电影讲了两个关于小丑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讲诉亚瑟如何从一名可怜底层小人物变成一个小丑,从被歧视、被欺凌到反抗,再到复仇,最后获得新生,这个故事占据了全片95%以上的内容。(由于大家都看过电影了,我就把详细剧透删了),这个故事极具批判性,不仅抨击了韦恩集团所代表的资本主义,也谴责了人们的冷漠,缺乏同理心。

第二个故事则非常简短,发生在电影的最后5分钟,它推翻了第一个故事的所有内容。在第二个故事里,小丑一直待在精神病院里,从未离开过:

电影最后几分钟才是真实的世界,此时的小丑被关在阿卡姆精神病院,他从未越狱。小丑在人才辈出的阿卡姆精神病院接受治疗,或许是不满,或许是无聊,或许是想开个玩笑,在11:11分时,他用头猛撞房门,在脑海里妄想出亚瑟这一虚拟人物,把真正发生过的事情(比如托马斯夫妇之死)和妄想的事情(比如自己间接造成了托马斯夫妇死亡)拼接在一起,自导自演了一个无辜可怜虫被社会压迫最终走上犯罪道路的故事。

2022-06-13

如果把《小丑》这部电影当成一个故事,那么,想要弄清楚“故事”表达的内容,必须要先确定讲故事的人是谁!

这一点至关重要!

因为:同样的故事,由不同的人来讲述,所表达的意义完全不同!

讲述者的观点,类似于“罗生门”的隐喻——复杂且主观!

如果讲故事的人是“作者(导演、编剧)”……

那么,整部影片就是DC历史上最邪恶的反派——小丑的黑化史。

片头,亚瑟在乐器行门口表演,一群小混混抢走了他的广告牌,并将他引至小巷,以殴打、羞辱亚瑟为乐!

广告牌碎了一地,小混混们转身离去。亚瑟独自一人倒在满地垃圾的小巷中,痛苦的抽搐……


《小丑》的时代背景,类似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纽约。一部电影的片头,决定了影片的题材和基调。

影片的开头,基本上确定了《小丑》这部电影的基调:

社会冷漠、世态炎凉,恶人们以践踏美好事物为乐;

城市脏乱、暴力横生,正是滋生邪恶与犯罪的温床;

经济萧条、生活不易,阶层矛盾已经到了无法调和的地步……

随后,正片开始,亚瑟因丢了广告牌被老板训斥,同事蓝道假意借枪,其实却别有用心。



在儿童医院表演过程中,亚瑟手枪掉地,因此丢了工作;回家的地铁上,又遇到三个华尔街的渣男的围殴与嘲笑……

终于,亚瑟于沉默中爆发,滑向了无尽的深渊……

如果故事的“讲述者”是“作者”,那么,影片要表达的意义大概如下:

堕落腐化的城市、冷漠自私的民众,是亚瑟黑化的外因;童年的悲惨经历、母亲的糟糕状况、想成为谐星的梦想被践踏,对于异性的幻想破灭……,这些是亚瑟黑化的内因!



在内外因共同作用下,亚瑟的内心被无尽的黑暗所侵蚀,用小丑的话说就是:

“黑暗,仿佛地心引力一般。有时候,你需要做的,只是轻轻一推……”

整部影片阴暗、致郁,为观众们阐述了小丑黑化的内外因

但是,是内因多一些?还是外因多一些?导演将答案交给观众自己去找寻……



这就站在“作者”的角度,这部电影想要表达的主要内容。

如果“讲述者”是小丑……

那么,影片只是一个恶魔的呓语而已!

影片中有三处不同场景,时钟同时指向11点11分。给人一种时间、空间的混乱感,这一点与梦境相吻合。



而且,整部影片对于光与影、音乐、色调的运用,非常的“魔幻”……

导演似乎隐晦的在向观众描述一个梦境——

一个黑白颠倒、是非模糊、正义感丧失、世界充满不公、人性冷漠到极致的、“地狱”般的场景……


边缘虚化的光线,让亚瑟宛如置身于天堂(梦境)!

而这个梦境的主人,就是黑化后的亚瑟——也就是小丑。

影片中的所有的情节,都是亚瑟为自己所作所为编排出借口与理由!

  • 运气欠佳、天赋受限,导致亚瑟没能实现当谐星的美梦。他把这一切都怪罪到了母亲、莫瑞等人的头上,认为所有人都在践踏自己的梦想!
  • 对异性抱有幻想,但是却因为遇到“糟糕的一天”,就杀死了幻想的对象——公寓楼同层女邻居。
  • 渴望家庭与亲情,却亲手杀死“母亲(或为养母)”潘妮,并间接导致托马斯·韦恩夫妇遇害。
  • 希望能够得到理解与倾诉,最后却不愿与心理(治疗)咨询师沟通。


奇怪的光线,如梦如幻……
如果故事的“讲述者”是小丑,那么,整部影片都是他一个人的呓语与幻想——

这一切,只发生于他的脑海之中,时间为结尾处心理咨询(精神评估)的那一刻……

这也就解释了,亚瑟的那句台词:

影片中所有发生的事情——包括他杀掉母亲等人,在亚瑟看来,只是一个笑话……

心理咨询师当时也注意到了亚瑟异常的精神状态——凭直觉,她知道,对面坐的着这个人,是个魔鬼!


注意到了亚瑟反常的精神状态,心理咨询师的神情变得非常不自然……

随后,“脑补”完所有“故事情节”之后,亚瑟“即兴”杀掉了唯一的“听众”——心理咨询师。

其实,心理咨询师什么也不知道,甚至于没有和亚瑟说几句话。亚瑟杀她,完全出自于“本能”……

可想而知,亚瑟心中的那个魔鬼,是何等的邪恶与强大!

如果把亚瑟当成故事的讲述者,那么:

整部影片让人不寒而栗:这是一部试图探索小丑内心黑暗本源的影片;是一副生动的、对于魔鬼的精神状态的素描画……

结语

综上,讲述者不同,哪怕是相同的故事,也会表达出不同的内容。

就看你站在什么样的角度与视野……

我是乐哥,很高兴与您分享不一样的电影!

2022-06-13

这片子就是在侮辱被压迫阶级的反抗,偏偏有被压迫阶级认为它表达了自己的心声。概括地说,片中的小丑就是因童年虐待致脑损伤的精神病患者,某种程度上他的遭遇值得同情,但他的暴力完全不能等同于反抗压迫。唯一的亮点在于男主角的演技确实把这个精神病患者诠得很到位。

小丑的角色形象是可悲的,荒唐的,他的悲剧来源于他的病也好,他的身世也好(母亲的妄想症),都过于荒诞,以至于难以获得身边人的同情和理解,所以他说自己的人生不是tragedy,而是comedy。谁是tragedy?蝙蝠侠。父母双亡才是世人认可的“悲剧”,他才是“超级英雄”,这是一组明显的对照。

如果对一个人精神世界的剖析就等于为他的罪行找理由,那么所有同类电影都是三观不正。看来小丑这个人物的悲剧确实难以获得理解,不管在电影里还是外。至少原po把这一点给体现出来了。

小丑只能是无法冲破大环境的前提下的资本主义黑暗面,亚瑟这个小人物的卑微人格彻底被抹杀了。总结起来,小丑不过是一个社会的现象人格,远没有上升到政治高度。或者说,脱口秀上的亚瑟已经自杀成功了,留下了一具纯粹的“恶”的肉体化身。




抛开对一个故事逻辑常理性来说。小丑内心中所向往成为的脱口秀演员,以及设定的现实社会的残酷对比,这种对比或许是这部电影令人印象深刻的原因吧!他将主持人莫瑞·法兰克林当成自己的偶像,并幻象自己又一天能够得到他的认可,所以他更加努力,并坚持写自己的笔记本。




2022-06-13

今天回答的问题是:2019年《小丑》电影想要表达什么?


小丑在现在人的眼中代表着带给别人快乐的人。代表着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然而,小丑由来到现在也经历了很多的故事,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环境、造就不一样的人。而电影《小丑》给我们演绎了男主亚瑟从一个小丑,慢慢的到了小丑代表性的人物。经历过才能真正体会到底是什么样的?

都说出生无法决定,亚瑟也是一样。可是我们比他幸运很多,因为他的母亲为了自己的自私,为了有一个受虐的对象。亚瑟就是这样被他的妈妈收养的,就因为他妈妈的虐待,亚瑟就留下了一生都不可逃脱的笑病,也就留下了给周围身边人嘲笑歧视的理由,从童年开始就没有享受过周围人正常的眼神和关爱,埋下了压抑的种子,之后慢慢演变了他的抑郁


水非一日就能穿石,亚瑟走到最后黑暗的道路,离不开母亲的自私、离不开周围人的不正常对待的眼光,世界原本可以很美好,给孩子留下一个美好的童年,想着未来的美好生活去努力,去体验生活的未知。

亚瑟其实也是有理想,有偶像,有追求。在自己有疾病的状态下,忍受着人们的异样看待,和生活在底层的各种窘迫。这一切的一切,都没有阻止他去看脱口秀表演,一直想着自己也可以像自己的偶像那样,站在舞台上表演自己的脱口秀,带给人们欢笑。是的,最后他站在舞台上了,完成了表演。


在有很高期望的时候,偶像却拿自己做了笑料,信仰也在此刻就崩塌了,一下子就崩溃了,不知道这么多年来是为了什么?本来偶像的公众人物,应该带给人们正向的东西,却站在底层人们的肩上更加变本加厉的嘲笑这些人,在很多底层人们心中埋下了太多的不满,都是对那个年代的社会的不满,现在也是一样,作为公众形象的人物,还有领导者要起正向的作用。当然,人还是要有自己的信仰,丢了,不知道方向在哪,就会很可怕。

为什么大人的过错,让孩子还默默承受着一切。尽管韦恩和他妈妈没有添堵关系,但是作为有一定社会地位的韦恩,也不应用同样鄙视的去对待亚瑟,让他的心有对社会大环境失望了点。你的的角色有多高,你的影响力就有多大。


即使亚瑟最后杀人了,可是他的起初还是善良的,他看到了女孩被欺负,也其实同样是自己的映射,底层的人受欺负了,要去帮忙,亚瑟动手了。他也吓着了,但是这已经成为事实,他心中沉积了太久太多的对各种的不满,涌上心头,终于找到了发泄的突破口,心中的大石头落下。

只要群体中有第一个干站出来的人,之后就会慢慢的多起来,小丑也就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精神符号。发起了不满、宣泄的各种争斗。代表了一个不被重视的底层人群,长时间的被欺侮和压榨,当那个不满点达到了,就爆发了一场战争。社会需要和平、需要公平,需要仁爱。有爱才有大家。更要关注心理,要去倾诉内心的想法,要去学会倾听内心。由爱出发,去体验生活百态。


以上是我的个人见解,仅供参考,希望和大家共同分享讨论

影片小丑这个人物虽然出自DC漫画,但这部影片中的小丑属于一个独立的故事,但对于DC迷来说,它又跟DC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本片主要讲述的是由凤凰饰演的男主角从普通人亚瑟进化到邪恶小丑的一个过程。

男主凤凰为了他饰演的角色小丑减重47斤左右,这一点我们在影片中也能清晰可见,凤凰更是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影片中,凤凰饰演的男主有三个标志性的动作——控制不住的狂笑症,压迫式拉扯自己的嘴巴露出笑容,宣告式的舞步。跟着这三个标志性的动作,足够让我们理清本片的脉络。

化妆室里,亚瑟用双手压迫式的拉扯着自己的嘴巴,强行露出无情且略带恐惧的笑容,依稀可见的还有他眼角的那一点泪,这也从侧面表现出了亚瑟的内心世界,一种无奈被压抑的情绪。

家中疯癫的老母亲、街头的嘲笑与挨打,公交车上善意的举动却换来孩子母亲鄙视的眼光,这些都让亚瑟的内心充满了压抑、负面的情绪。(这里有必要提一句的是,亚瑟起初拉扯嘴巴露出笑脸,真的只是为了取悦他的观众,这个时候的小丑只是他的工作,他的工作就是为了取悦他人。)亚瑟记得妈妈对他说过的一句话:“你的使命是让世界充满欢笑。”

但这些负面、消极的情绪已经让亚瑟身体深处的那个小丑正在苏醒,也就是所谓的双重人格,亚瑟的第二重人格,那个邪恶的小丑。

亚瑟的狂笑症是贯穿全片的一根引线,从小丑人格开始苏醒到最后彻底蚕食了亚瑟的精神和肉体的整个过程都是由狂笑症去引导展开的。

狂笑症发作的时间轴大致就是:公车上→心理咨询时→地铁里→正面托马斯韦恩时→精神医院门口

上文中提到的被孩子母亲投来鄙视的眼光,正是因为亚瑟在取悦孩子的同时,狂笑症控制不住的发作。

亚瑟不但是在心理上逐渐的承受慢慢苏醒的小丑的折磨,在生理上也同样饱受小丑人格的摧残,通过镜头我们可以看到,亚瑟那皮包骨头的身躯以及疲惫不堪的步伐,这些都暗示着亚瑟人格即将承受不住体内那个小丑人格的重压了。

这时的亚瑟心中唯一的憧憬,或者说是信仰便是著名脱口秀大师莫瑞了。亚瑟只有在收看莫瑞节目的时候心中能略过一丝丝的喜悦,他甚至开始不停的幻想自己可以和莫瑞同台竞技。莫瑞是亚瑟愉快心情的来源,亚瑟视莫瑞为灯塔,为信仰,希望有朝一日能像莫瑞一样给无数的人们带去快乐。但很可惜的是,这只是亚瑟单方面的幻想,仅此而已,我们也能看出,这时候的亚瑟其实精神已经开始慢慢的失常了。

影片中亚瑟在一条脏乱的街边疯狂的发泄,肆意的踢着街边的垃圾桶。这源于一次工作上的不幸,被老板扣了工资,这次遭遇让亚瑟的愤怒达到了沸点,从而也引出了全片中亚瑟的第一次爆发,是那么的歇斯底里。这也预示着,亚瑟体内代表小丑的那一重人格,阴暗、狂躁、暴力的一面,正式的被催化。




2022-06-13

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一个小丑

《小丑》上映后,观众和影评人给了非常多的好评,并且有超过30多万人评分之后,在豆瓣还能达到8的高分 。

“小丑”来源于超级英雄漫画,可《小丑》却又几乎没有多少超级英雄元素,只有超级反派,没有超级英雄。

它讲述了一个小人物的悲剧。

他虽然有怪病,从小母亲就昵称他“快乐”。

他也立志自己能为世界带来欢乐,所以梦想自己成为一名带来欢笑的脱口秀喜剧演员。

但是,这个城市,没有他的容身之地。像他这种卑微的人物,只能成为众人的笑柄。

不仅如此,母亲一直默许前男友在亚瑟小的时候虐待他。

就是母亲前男友把亚瑟绑到了暖气机上,才造成了亚瑟脑部严重受损,从而导致亚瑟的病理性颠笑。

如果说亚瑟可以承受世间所有对他的冷漠和不公,对他的谎言和排斥。

那么压死亚瑟最后一根稻草的,则是亚瑟母亲的谎言,原来亚瑟一生都活在母亲编织的谎言中。

著名的心理学家和个体心理学派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他的研究个体心理创伤中指出:“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亚瑟的不幸童年,他同样试着用一生去治愈,但亚瑟最后选择的治愈,是彻底疯癫和复仇。

他想要去报复,报复一切伤害过他的人,而第一个就是自己的母亲...

因为脱口秀事业毫无希望,亚瑟要靠扮小丑赚钱。

他在音像店门口跳舞揽客,却被街头小混混抢走广告牌,一顿暴打。

那种社会阴暗底层的挣扎与无助,吃力与讨好,折射出我们每一个人。

后来,亚瑟遇到对门的一位有孩子的女人,那位黑人女人成熟知性,性感美丽,亚瑟动心了。

亚瑟内心极度渴望被爱和被正常人认同。

于是他开始幻想,幻想眼前这位女人与他相爱的样子,与她一起漫步在街头,傍晚去吃饭,陪在他左右。

很快幻想消失,眼前的泡沫情人突然出现告诉他:“我从来不认识你,请你出去。”

他又一次崩溃了,无法控制了。

他一直很努力地活着,很努力地去微笑,很努力地想要过得更好。

但是其他人给他的只有厌弃、嘲笑、欺骗、伤害、甚至背叛。

一个生活中的loser,人们眼中的笑话,永远被忽略,永远没有存在感。

他从来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存在过。

他看不到希望,看不到人间的温暖,更看不到出路。

他已经不再对世界报以任何的幻想和希望。

他唯一的愿望就是他的死比他的人生更值得。

于是他做出了一个选择,他不想再当被人歧视和忽视的亚瑟,他不想要那份虚假的快乐做面具。

他接受了内心是小丑的身份,以疯狂的形式向这个世界证明自己的存在。

如果世界注定充满恶意,那么我也是。

他选择将枪开向莫瑞,开向那些讽刺、嘲笑,践踏他善意的人们:

这一生,我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否存在过。但是现在,人们开始注意到我。

“我以为我的人生是一出悲剧,最后却是一出喜剧”。

悲的是无法决定出身,但遭遇却像喜剧一样滑稽可笑。

永远也挣脱不了的社会阶级、贫富差距,以及所有人冷漠的忽视,使他走入黑暗。

在被千万人践踏的过程中,亚瑟一步步走向疯狂,变成点燃群体暴力狂欢的Joker。

在他离职的时候,把楼道标语上写的Don't forget to smile 划成Don't smile。

这是一种无声的宣言:是你们逼我把善意和笑容收敛起来,我能回报你们的唯有刀与枪。

他拿起了枪,进入演播厅,发表了宣言,射杀了主持人。

小丑一手掀起了残暴的欢愉。

小丑获得了他在暴动中得到的附赠品:瞩目、被在乎和光环。

无数个面具后的“小丑”,把他奉为领袖。

在这座如深渊一样的城市里,人人都可能是下一个亚瑟。

这部电影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能从中反省这个日渐冷漠的社会。

亚瑟,经受的排挤与打击,每时每刻也都发生在现实生活里的每一个人身上。

漫威的观众有句很经典的评论:30年前,制造小丑需要推进化学池;30年后,制造小丑只需要推进社会。

只需要一个糟糕的一天,最理性的人也能成为疯子。

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我们或许不是小丑,但我们绝对有可能成为压垮“他人”成为小丑的最后一根稻草,因为我们往往只看见自己而已。

2022-06-13

我始终觉得,用划时代,神作,年度最佳这种俗词去形容《小丑》都觉得不足够。

这部片是应该被放进电影史里供奉起来的。

于我个人,这就是无可挑剔。

《小丑》

毫无疑问,《小丑》就是一部zz语调下的电影。

和DC原著,超级英雄这些商业元素早就没有一丝一毫的关系。

甚至你问我谁是反派,我都没办法回答你。

哪怕我们知道,电影最后目睹了自己的父母被示威者枪杀的小韦恩,在十年后会成为那个被叫做蝙蝠侠的男人。

哪怕我们被预设好了正邪,对错这样的概念,但《小丑》都依旧有足够的魅力将你所有预设一一推翻。

它的可解读性也决定了一篇三四千字的文根本不足以将它道出一二。

从表演到剧本,再到导演的视听语言,各方面几乎都具有称神般的发挥,每一点也都可以单独成文。

如果大家想看我们可以后面几天再试着写写。

今晚我们就只是单纯从“舞蹈”和“楼梯”这两个意象,从意象,符号,象征意义角度去简单地聊一聊:

《小丑》到底想给我们看些什么?(有剧透)

舞蹈

如果你把小丑和亚瑟当做两个人格来理解,你就能更容易理解编剧为什么要在电影中加入那么多段舞蹈。

亚瑟代表被边缘化的普通人,而小丑代表他内心暴戾的阴暗面。

一体两面,互相对话,也互相对抗。

舞蹈则被处理成了一个面向“亚瑟”这个个体的象征符号。

它更接近于一个进度条的作用,通过每一次亚瑟的起舞来暗示“小丑”这个人格侵入亚瑟的程度。

电影除了结局,一共出现了三次完整的舞蹈,对应亚瑟黑化成小丑的三个阶段。

第一次起舞,0%

电影一开始,亚瑟的登场是穿着小丑服,画着油彩妆,举着广告牌在商店门口用跳舞招揽顾客。

因为这段在电影一开始就出现了,导致很多人可能忽略都忽略了这一段舞蹈。

但是对于电影的对比手法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对照组”。

这是电影的第一次起舞,也是唯一一次相对轻快的小丑舞步。

那个时候亚瑟还是对生活报以希望的。小丑对于他来说仅仅还只是一种工具,是他热爱的谋生工具。

他依旧信仰着母亲赋予他的使命感:

“你生来就是为了给别人带来欢笑的。”

他会在公交车上逗小孩开心,虽然换来的是孩子妈妈的厌弃和驱赶。

会按时吃精神类镇定药物,虽然政府正在逐渐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会继续努力想成为一名带给大家欢笑的脱口秀演员,虽然在大部分人眼里,亚瑟自己就是个笑话。

会微笑着听母亲讲述那些精英政治家的善良和伟大,会幻想被精英主义拥抱,会幻想在电梯里遇到喜欢的女孩。

他意识不到生活正在把他逐渐抛弃,依旧相信精英主义可以治疗好这个千疮百孔的哥谭市。

而那一声地铁的枪响,直接撕碎了他所有的幻想

第二次起舞,50%

三个代表精英阶层的华尔街子弟,在地铁上想羞辱刚刚被公司的辞退的亚瑟来取乐,亚瑟拔枪自卫,一场地铁屠杀,亚瑟没有放过任何一个。

随后,编剧让逃跑的亚瑟遁入了城市最肮脏的公共厕所,沉默之后,亚瑟突然对着镜子第二次起舞。

这里表现出了导演高超的镜头语言。

为了能够具象化小丑逐渐占据亚瑟的过程,他先聚焦起舞的亚瑟,遮盖虚化对面的镜子,而后慢慢地切换景别,聚焦到镜子里的小丑,虚化亚瑟本体,最后的定格更是让亚瑟直接出画,暗示小丑已经在亚瑟体内占据了上风。

镜子里,亚瑟的彩妆早已被弄花,但不重要了,亚瑟的恶念已经被打开,小丑降临。

在那一幕之后,小丑(亚瑟的恶念)开始频繁地被外部环境逼着现身。

第一次是看到那个自己曾经相信的政治家,在电视节目中评价地铁枪击案是“在我们这些功成名就的人眼里,那些一事无成的人,永远都是跳梁小丑。”

这里甚至都不需要油彩,只是亚瑟的两声干笑,一次后仰,不停抖动的双腿,你就知道,小丑已经快和亚瑟划为等号了,这一幕也预示着亚瑟对精英主义(执政者)的幻想彻底破灭。

第二次出现是他幻想里的那个女孩对他说:哥谭市少了三个混蛋,还剩一百多万个。

他和那个女孩的故事都是亚瑟的幻想,这句话代表的只是他快蠢蠢欲动的邪恶,也就是内心的小丑在和他对话。

他在对自己说:“你没有杀错,要不停地杀下去。”

第三次是他发现唯一能让自己感受到爱的母亲,其实一直在欺骗自己,自己的精神疾病都是来自母亲曾经间接家暴和虐待。

这种破灭感让亚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歇斯底里。

什么都没了。

在弑母的那一刻,小丑和亚瑟彻底合二为一,第三段舞蹈出现,黑化的进度条也进入爆表。

第三段舞蹈,100%

当小丑一边起舞,一边从那个楼梯拾级而下,出租车司机,喜剧之王,V字仇杀者在那三分钟里灵魂附体。

世界的弃婴,入海的泥牛。

当小丑们的路被炸毁,彩妆被血盖住,他们还有什么选择。

小丑的整一个角色语态都是极端被动式的,这是整部电影的压抑之源,你会下意识地被卷入进去,然后全程和亚瑟一样被推着向前。

你以善待人,别人以恶报你。

这种推并不是一种动作,而是一个普通人在生活中本该有的选择和权利被逐一关闭剥夺后,被逼入一种走投无路的困境。

但没有选择,本身就是一种选择。

当小丑拿起手枪,这就是它最后的唯一选择。

没有人永远会被欺负,只能以暴制暴,只能不停地以暴制暴。

“我已不在意深陷肮脏,因为这世界本就不满污秽。”

最后,电影陷入一种极端的癫狂之中。

配乐大提琴声轰击每一处声色犬马,一切泥沙俱下,世界在以每个人肉眼可见的速度下沉,人们在街头高举民粹主义狂欢。对错黑白全部被重新洗牌。

“是我想太多,还是这个世界太疯狂?”

何其微妙,何曾相识。

楼梯

如果说“舞蹈”指向的还是电影中个体内部变化的符号。

那么楼梯,就是在代表《小丑》里那些外部社会因素的重压。

电影一共出现了4次楼梯,2次向上走,2次向下走。

每一段楼梯都非常陡峭,寓意也很明显,就是阶级的高低落差。

第一个楼梯出现是在亚瑟第一次舞蹈之后的阶段,亚瑟一共步行向上了两次,也是整部电影唯二的两次向上。

那是亚瑟唯一的一个想要努力打破阶级鸿沟的希望阶段。

但很妙的是,导演两次都给了我们亚瑟背后的视角,我们能看到亚瑟这唯一一次“向上爬”有多么的疲惫和吃力。

第二个楼梯出现在第二个阶段,是被公司开除后从公司离开的楼梯。

这是他第一次向下走,导演给了我们极端狭窄的视角,那个时候小丑已经快占领了他的身体,那是小丑的视角。

“如果世界在下沉,那我就顺着那个楼梯一起向下。”

最明显的暗示就是,在往下的时候,亚瑟涂掉了自己以前信仰的“别忘了微笑”,改成了阴暗化的“别微笑”。

最后一次也就是全片最高光的第三次舞蹈。

亚瑟一边跳舞一边向下,那是全片他最从容的三分钟。

他不想要往上了, 他尝试过往上,但那没有用处,没有任何人告诉过他光明在哪,“楼梯”上面到处都是互相毫不尊重,自相残杀的动物市民。

他尝试过生活,尝试过去说一个脱口秀,尝试每天按时吃药,尝试把自己的幻想带给每一个身边的人,尝试用他妈的最正能量的方式在这个不断崩坏的城市里面生活。

后来他就想活在自己的幻想里,可是他们连这个也不允许了。

当他想努力给你们带来欢笑的时候,你们没有人把我当一回事。

当他严肃地想给你们说一些话的时候,你们又都只知道笑他。

他说他杀了那三个华尔街的人渣,你们说你们在等他抖下一个笑料呢

小丑只是想要有些人明白。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是否真的健康,看得不是有多好的经济和多少的富人,而是他们如何对待那一群少数穷困的边缘人。

《小丑》到底想要表达什么?

煽动?

不是。

电影想给我们看的不是一个个体的疯魔。

而是透过这个个体去表现出,当架构这个社会的人疯了,才会导致组成这个社会的人陷入一种集体性,无意识的疯狂。

它只是想给我们看,一个个体遭遇是如何凝结成社会运动,整个过程其实可以完全是无意的,被动的。

它想给我们看,压迫和反压迫,最后都会被推向了暴力的恶念深渊。

那么《小丑》又只是单面的在抨击精英主义吗?

又不是。

它根本就没有立场,再仔细看看,开头暴打亚瑟的青年人,和结尾拥他为反抗的精神符号的人,难道不是同一群吗?

到底谁在毁掉这个城市?

注意,蒙住小丑眼睛的,是两只不属于同一个人的手。






电影《小丑》是一部非常爆款电影,通过表达出一个以主人公为小丑的底层人物,想要实现自己的梦想,成为一名脱口秀明星,但是没人会欣赏他的才华,也尝尝受到别人的冷嘲热讽!但他一直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当一个人被逼到极限的时候,会做出极端的行为,最终他暴力发泄自己!

静下来想想,我们也是一个个活在各个不同镜面的小丑不是,当受到挫折或者别人的眼光,要及时把自己端正!因为想开了才是最重要的的!

2022-06-13

小丑这部片子里无论是拍摄角度,色彩搭配,背景,配乐,都非常冷,因为这一切都恰恰在符合(小丑)这个角色。

这一切都像是在简单化嘲讽当今社会,正如小丑的那句台词:好的 坏的 好笑或者不好笑,不都是由你们来定义的吗?

这部片子从头到尾都很压抑,尺度很大,我总能看着看着就在不知觉间长舒一口气,从电影开场,影院前前后后就不停传来叹息声,即使它不忘制造笑点,也没有人笑得出来。(心理承受力不好的人非常不推荐看这部电影!!!)

他在公交车上想要逗笑一个小男孩,小男孩笑了 而小男孩的妈妈只是冷眼相待 十分无情的对他讲了一句:不要骚扰我的孩子。

他因为颠笑症接受心理治疗 医生说他脑袋受过重创 他要吃很多很多药 走路时都像被两颗沉重的铅球拉扯着,他细心照顾着有着痴呆症并相依为命的母亲,在他癫笑症发作时,没有人心疼他,因为根本无人在意,人们隔离他 唾弃他,他一心只想给人们带去欢乐,他每次扮演小丑化妆时都会用双手撕开自己的嘴,对着镜子告诉自己 要笑,他曾努力想要融入这个社会。

直到在他得知自己被领养被养母继夫虐待 欺骗 造成脑部重伤,被势力的老板开除,被无情的路人嘲笑,被自己唯一的朋友背叛时,内心里的小丑早已一点一滴的慢慢吞噬他,但非这个社会曾经对他有一点点的温暖 一点点诚实 他就不会被吞噬的体无完肤。

在经历一系列糟糕的事情以后 坐在地铁里颠笑症发作被三个金融男虐戏殴打…他再也抑制不住了…从枪杀三个金融男开始,他杀了楼道里暗恋的女人,弑母,杀了自己唯一的朋友,放走了那个跟他一样被这个社会欺凌的侏儒症小丑同事,然后被警察追击,在直播节目上杀了那个他曾经视为偶像 视为生活里唯一希望却当着全国观众面前嘲笑他表演的人 最后他杀了那名根本不在意他病情的心理医生。

还有什么是他不敢的呢?

没有。

他在日记本用右手写下:患有精神病不是最痛苦的,最痛苦的是人们希望你装作没病。

然后用左手写下:我希望我的死 ? 比我的生活更有价值。

他杀人时,用的永远都是左手。

他有了自己的信徒 找到了自己的存在感

他释放了 不用再抑制自己的笑了 在他的身影上再也看不见那两颗仿佛托在他双脚上的沉重铅球了 他站起来 在车上舞蹈 微笑

你可以看见他的心

他是小丑






本问题和回答均来自本站网友,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eping.cn/movie-comments/2136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