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万里归途》有感
昨天,去影院看了一部《万里归途》。这部电影讲述了两位中国外交官,克服艰难险阻,带领一百多位同胞穿越战区、沙漠、关卡,终于回到祖国的撤侨故事。
这几年,关于撤侨的电影其实拍了不少,比如《战狼》、《红海行动》等,拍得也都很好。
但和这些电影相比,《万里归途》和它们最大的区别在于,主人公从那些战斗力爆表的军事人员,变成了一位手无缚鸡之力的外交官,而且只是领事保护中心的一个级别很低的外交官。
他身上没有枪,也没有高超的中国功夫,他赖以傍身的,是自己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语,以及长期在落后动乱地区的外交工作经历。
他看上去很颓,说话很难听,虽然之前是部里的先进个人,也经常受表彰,但心里也在考虑,为了不再让家人担心,是不是要辞职换个工作。
他是一名外交官,听上去很高大上,干的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住的也是老式的,没有电梯的筒子楼。
他不太会坚持原则,只要能解决问题,宁可自掏腰包缴纳政府军军官开出的无理“罚单”。
他为了能够搞定百般刁难的边境官,嬉皮笑脸地冒充他的师弟,在一直被怼气到摔门而出后的三秒钟内,能摸摸自己的脑袋再换上一副笑脸转身回去继续恳求。
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勇士,面对叛军首领第一次的左轮手枪轮盘赌,他浑身颤抖,怎么也不敢拿起那把枪。
张译扮演的这位外交官,像极了我们身边的普通人。
但这样的一个普通人,却又在很多方面表现出其英雄的一面。
他会把回国的座位,让给原本不在归国计划内的台湾同胞。
他会在以为是叛军冲到边境时,选择让那个一直折磨自己的边境官先走。理由是:“我是外交人员,他们不敢对我怎么样。”
他会在被叛军首领按在摄像机前,要求其代表中国政府承认叛军的政治地位时,举着自己的外交护照大声的拒绝,哪怕下一秒就有可能被割喉或者枪毙。
最后,当他“明知道”轮到自己的那一枪里一定会有子弹,叛军首领说只要他跪下求他,就可以放他一条生路时,他却选择扣下了扳机。
那些个时刻,那个瘦弱的外交人员,其形象都无比的高大,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
所以,这是一个普通人或者说小人物在极度困难面前成长为一名英雄的故事。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成长为一名英雄呢?
窃以为,是一名中国外交人员的身份所带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刻在中国人骨子里关于回家的信仰。
我们的“英雄”,不是美国英雄电影里那些上天入地,拥有“钞”能力或者基因变异的人,而是那些平日里不显山不显水,就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
只有当危险降临,需要有人挺身而出时,他们才会从人群中显现出来,成为最英勇的逆行者。
当然,这种英勇不仅仅是个体的内在所迸发赋予的力量,还有对祖国的信心。
电影中,其实就连外交官自己都不知道穿越战区之后到底会不会有救援,但他依然选择相信。
他相信天上的北斗卫星一定能看到他在地上燃烧的信号,他相信使馆的同事一定能在茫茫沙漠中找到他们的行踪。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主旋律电影,但它没有说教,没有慷慨激昂的演说,有的是那一个个充满细节的瞬间,那些对白,无不让你感受到祖国的强大以及和平的宝贵。
说了这么多,或许你会说,细节都被你说完了,还有必要去看这样一部从一开始就知道结局的电影吗?
答案是:值得。
因为正如前面所说,美好和感动都藏在细节之中,藏在张译那教科书般的表演之中。
张译的演技好到什么程度呢,用现在网络上的一句流行语说,他能通过对肌肉抖动的控制来表现主人公的情绪。
除了张译,王俊凯在电影中也贡献了不错的演技,很好地演绎了一个职场菜鸟的单纯和自以为是。
毕竟,如果不是这个助理强行加戏,大家的万里归途能少掉很多险阻,一位为我使领馆工作多年的外国友人也不会丢掉性命。
电影的最后,是这些年海外撤侨的真实影像片段,从那一张张的笑脸和一面面挥舞的国旗,你会从不自觉的从心底产生一种骄傲和自豪。
如果你问我全片中印象最深的片段是什么?
那一定是主人公回到北京,拎着东西回家过年的路上,突然鸣放的烟花,让几天前还在战区的枪林弹雨中穿行的外交官不自觉的打了个寒战,下意识的做了一个缩头的动作。
然后,再回头,看着在夜空中璀璨绽放的烟火,他挺了挺身子,笑了。
是啊,并不是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没有战争的时代,而只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了一个和平的国度。
最后一句:祝祖国母亲生日快乐!向每一位在海外保护同胞利益的外交人员致敬!
本问题和回答均来自本站网友,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eping.cn/movie-comments/3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