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名称:我不是药神

导演:文牧野
主演:徐峥 / 王传君 / 周一围 / 谭卓 / 章宇
上映时间:2018-07-0
时长:117分钟
语言:汉语普通话
  1. 首页
  2. 问题详情

看过《我不是药神》的都有啥感受?

看过《我不是药神》的都有啥感受?
2021-10-26

最大的感想其实是想说,是非黑白对错,界限从来都不是那么分明。


虽然电影将瑞士的医药公司放在了民众的对立面,树立起了程勇这样一个英雄,但也难掩盖一个事实:瑞士公司卖出天价药,即便有违寻常的道德观,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它的道理,每一个药品的研发,耗资都极其巨大,为了尽快回本,好为下一个药品的研发投入资本,设置高价这无可厚非。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道德可以强行让医药公司亏本售药,那么再也不会有公司会傻到投入巨额费用来研发新药了,到时候,遇上重症,不仅仅是穷人看不了病,而且富人也看不了病,因为这些病真的变成了绝症,无药可医。


但电影里所呈现的现象,又是让人心寒到一个极点,有药,吃不起,房子,亲人,都吃垮了,依旧吃不起,出售印度药的程勇,虽然是可耻的盗版者,是在窃取别人的劳动成果,但同时,他是在救命,做亏本买卖来救他人性命,这又是可敬的。


每当这个时候,脑海里出现的真的就剩下了假药贩子说的那一句,这世上,只有一种病,穷病。我们能做的,当下社会能做的,只有想出折中的法子,来健全制度,尽量保证医药公司的合法权益,也要尽量保证人命的安全。


这其实换在其他方面,很多时候也是这个道理,每一方都有他的苦衷,他的正义,我们能做的,也只能折中,尽量保全每个人的利益。古人常说的中庸之道,大概也是如此。


(文/星夜行)

《我不是药神》电影成功地把制药公司塑造成反派。

有人说制药公司卑鄙无耻,被商业利益驱动而漫天要价,把病人吃得倾家荡产,所以印度仿制药公司才是业界良心。

也有人说,制药公司为了研发药物投入巨额研发费用,如果没有高回报,那也没有谁去会研发新药,到时候连仿制药都没得吃。

先不说制药公司定价是否过高,我们来说说程勇从印度带回仿制药救人,这件事到底算是做好事还是做坏事?

既是好事也是坏事。

站在既定范围的角度,他救了人,这是好事。

但站在更广阔的角度,制药公司因此赚不到钱,停止研发新药,则损害的是全人类的利益。因为把全人类看做一个庞大的基因库,缺陷的基因随机排列,疾病的发生是不会针对特定人,富人和穷人都可能会生这种病,那么人类在疾病面前是命运共同体。

所以,程勇的做法是为了小义而放弃大义的行为(从理想模型讨论)。

既然从大义上说,程勇不能做药神,但也不能让病人因为吃不起天价药而失去生命,那谁应该做药神?

前面说过,疾病的发生是不针对特定人,而是全人类,那么让少数患者为制药公司巨额研发费用买单,并不公平。

那既然以全人类为整体来看待疾病,那由全人类共同来承担巨额研发费用才是公平的。

那怎么才能让全人类共同承担呢?

郭嘉作为各个地区人类的代表,可以用每个公民缴纳的税收和社保来支付这笔研发费用。

制药公司要收回研发成本,每一颗药的价格= 研发成本+ 生产成本+ 其他固定成本。这里研发费用占了大头。

如果仿制药公司合法仿制,价格也不会便宜,因为每颗药的价格=专利授权费+ 生产成本+其他固定成本。这里专利授权费占了大头。

我们平时见到的普通药物之所以没那么贵,是因为专利到期了,没有专利授权费和研发成本,占大头的是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再贵也贵不到天上去。

所以每一款新药,郭嘉支付里面的研发成本或专利费,药价就回归正常了。

所以,郭嘉应该是药神。

以上是在理想模型下讨论的,只考虑从道理上理应该怎么解决,至于郭嘉是否会FB,不在讨论之列。

《我不是药神》这部影片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主要讲述了主人公程勇帮助一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慢性粒白血病患者代购抗癌药的故事。

看完这部电影,让我思绪万千,我不仅看到了社会的真实与无奈,而且我也看到了人的本性:人之初,性本善。

影片的最后回归到现实社会中,看到我们国家医保改革取得了让人如此欣慰的成绩,而且我们的国家也越来越重视这一类的问题,我相信我们的社会终将会越来越和谐,我们的生活终将会越来越美好。

生活本比电影更苦,但是我们不能放弃希望,好好活着,保持善良,传递正能量!


2021-10-26

感触良多。

人很多时候都是被逼出来的。程勇(徐峥 饰)本不过是一个连租金都交不起的神油店老板,日子得过且过,虽然如此,他也从没有想过要去做违法的事,若非老父亲生病拿不出医药费,他就不至于去违法走私。

人容易忘记初衷,程勇本是为了能为父亲治病而去走私,可是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却又难以收手,沉浸在金钱所带给他的欢乐之中,若非假药贩子的出现让他意识危险,他不会那么快收手不做。一夜暴富总是让人迷失自己。

人都会经受良心的拷问,人之美德,是因为人都有慈悲心。做错了事我们会内疚,自责。看到别人痛苦,我们会同情。程勇在停止卖药后,看到那些痛苦的病人,以及很多因为买不起药纷纷去世,他的良心同样受到了拷问,他有能力去帮助他们,但却为了自己的安危而置别人于不顾。在好朋友也因此去世后,他终于下定决心去帮助那些徘徊在生死线上需要帮助的人们。

还有情与法的较量。这也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情与法真的就是对立的吗?在本片中那位头发斑白的老婆婆,声泪泣下对警官说的话我特别受震动“我,我就是想求求你,别在追查印度药了,行吗?我病了三年,四万块钱一瓶的正版药我吃了三年,房子吃没了,家人被我吃垮了,现在好不容易有了便宜药,你们非说他是假药,那药假不假?我们能不知道吗?那药才卖五百块一瓶,药贩子根本就没赚钱,谁家能不遇上个病人。你就能保证你这一辈子不生病吗?啊,你们把他抓走了,我们都得等死,我不想死,我想活着,行吗?”这段话听的我一个大老爷们都要哭了。一行数十人,可是没有一个人开口供出谁是卖给他们药的人。谁都知道法大于情,可是窃以为,法是死的,人是活的,古人也有云“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对于那些本是为了救人而触犯了法的人是否可以网开一面呢。当然这只是个人私见罢了。

在本片中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医院和患者的问题,不知何时起,医院和患者的关系似乎就成了对立的存在,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医院不知何时起,变得不再是救死扶伤的地方,而是变相敛钱的地方,医患,医闹,无论哪一种,都是我们所有人不希望看到的,但求所有的医院在赚钱的同时,不要忘了给那些看不起病的人一条活路吧。

暂时就只能想到这么多了。

2021-10-26

这个世界或许有公平,但绝没有真正的公正。

视频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可恶的医药代表,一个认死理的警察上司,所以在观众心里自觉不自觉的把他们归入“坏人”的行列,再加上后来程勇赔钱卖药,仿佛正邪立判,好人永远是值得同情的,所以对于仿真药,似乎应该允许而非禁止。

事实上绝非这么简单,电影上有一些艺术成分,比如程勇赔钱卖药、药物本身没有副作用、医药公司定价偏高等等。我们假设,社会上真的有这种人吗,很少,大多数是像程勇早期一样,走私着卖但比一般的便宜;如果仿真药吃了有问题呢,如果人家医药公司定价合理呢,这件事的性质该怎么定性。

首先我不相信只有印度可以制造仿真药而其他国家不行,药物研发过程是困难的,但仿制却是容易的,不管它有多复杂,本身它就是一堆化合物的组成,就像书一样,把几千几万字敲出来是很难的,但要想复制确实很容易的,医药过程本身也一样不是吗。事情的背后涉及到著作权的问题,一个公司前期投入极大的成本研发出来,专利期又只有二十年,它当然得想办法盈利,若“假药”泛滥,而政府却置之不理,最后的结果肯定是无人愿意搞研发,遭殃的又是大众。可是反过来让一些月收入只有几千的大众去买几万的药就真的合理吗。

最后我用假药贩子张长林的话做结局,这个世界有很多病,归根到底只有一种病,穷病,这种病你没法治也治不过来。

读者们你们怎么看。

作为医药公司和主人公的角度都没错,但是站在国家医疗体系方面我觉得还是要进步,毕竟老百姓生病买不起药就是大问题了。

2021-10-26

人性真的很难理解,也很善变。从一心向钱,到拯救众人!真的没有几个人能做的到!

人不管有什么,千万别有病,特别是我们这种乡下人,小病贫两年,大病真是要钱又要命。所以还是希望大伙在忙忙碌碌的年纪里也要多注意自己的身体!



2021-10-26

悲催。不说药神,单说这些年得不治之症的人为啥这么多?白血病,这癌那癌,国家在为患者提供救命药的同时,应在根源上采取措施,水污染,空气污染,食品不安全,农作物农药超标,蓄禽类抗生素超标等等,这些都是隐患!把这些有毒的东西吸收到人体能不得病吗?希望政府重视这些不治之症潜在源头。

2021-10-26

看过《我不是药神》的都有啥感受?

这世界上的最远的距离应该就是生与死,在我们的身边有无数的人,无论是朋友还是亲人都有很多人每天守着病魔的痛苦、折磨、摧残。他们的共同点就是脸上像白纸一样苍白,每天吃着昂贵的药物但是那些药品大多数都没有很大的效果,大多数都是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并没有多大的功效。

暴利转变感动

可以说《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很好的反应了现在的药品市场。在这部电影里面的徐峥饰演程勇是一位市井小民,为了生活、为了供孩子读书,经营了一家保健品,黑道当行每个月还要被收取昂贵保护费。意外的得知治愈白血病的药品的这个药物市场利润很大,还可以帮助很多白血病人,在中国区域几万的药品,在印度制药地区确是很便宜,程勇便明白了这个商机,刚开始是带着暴利赚钱的心里,在后面被患有白血病的病人所感动。

做出实际行动

程勇看到每个被白血病折磨病痛的病人,怀揣着善心决定一定要帮助这些白血病患者人减轻痛快,在印度成功拿下代理商成为中国的药品代理,当他们把药品带回来的时候。同样的药品,在医院卖成几万的药品在程勇这里拿却只要500元一瓶,因为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有相同功效但是价格却相差巨大,便蜂窝似的一拥抢光

获得患者的感恩

因为他们是做的暗道买药,但是被明道的人给盯上了,在故事结局当程勇被时候那些被帮助白血病患者都是流着感激、感恩的泪水送他,其实大家都知道“药就是命”,他是被肯定的,因为是他帮助了他们,让他们延续生命!

深深的感触

可以说这部《我不是药神》电影,给人的感触是很深刻的,影响力很大,是值得被肯定的。看了这部电影更加体会到病人是需要不断呵护、不断鼓励,给予他们更多的陪护。

谢谢大家,一如既往,点赞关注,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2021-10-26

生活不是电影,生活比电影苦太多太多,主人公程勇起初是为了利益,,后来因为心中的善。

电影中老奶奶的一些话,让我触动,我想活着,我不想死,你能保证一辈子不生病吗等等,反映出了生活的无奈,现实的残酷。还有就是那个假院长张长林说过,世上只有一种病,是没法治的,那就是穷病。生活终究不是一帆风顺的,酸甜苦辣,磕磕碰碰,才是生活。虽然他们贩卖假药,是犯法的,但是他们心中都持有一份善念。不管是有钱的,还是没钱的,得了病就得治,因为不想死,只想好好的活着!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是讽刺更是警醒,天价药把富豪吃成了乞丐,假药可以救命,却不合法,救人的有罪,无罪的却救不了人!最终的因果还是钱!

这个就像是耳聋耳鸣患者一样,耳聋耳鸣是疑难杂症,并非绝症,耳聋耳鸣的出现预示着身体各个器官的衰竭,耳部有260个穴位,与身体各个器官相联系,尤其是与肾有着密切的关系。耳朵可单独成为一种疾病,叫耳疾病。中医认为,肾气通于耳,肾精虚衰,肾气不足,耳失濡养就会导致耳鸣。

大多数患者认为耳鸣的出现,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出现,慢慢的由耳鸣变成了耳聋,认为这是正常现象。而如今现在,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生活压力越来越大,有些人产生了焦虑,动不动就发火,导致一些青少年也随之出现了耳聋耳鸣,还有一些学生,拿着父母的钱,上网,打游戏,KTV玩到半夜,严重的影响睡眠质量,也会导致耳聋耳鸣。这些患者便会踏上寻医问药的道路,殊不知能治病的药就在眼前,却要逆向而行,导致被骗的人不在少数。

如果耳聋耳鸣有那么好治的话,每年就不会出现那么多的患者。看了我不是药神,不要只是反省社会,同时更要反省一下自己。药就在这,你却背道而驰。该片讲述了卖印度神油的小商贩程勇,在面对生活的压力的前提下,做起了走私白血病药物“格列宁”,在经历威胁后将经营权转让给他人,并已成为一家工厂老板的他,在得知白血病人吕受益不堪折磨上吊自杀后,依然决定铤而走险再卖印度格列宁,最终查获的故事。

身为一名法律监督工作人员,我被警察局长那句“法大于情你不知道吗”圈了粉。这句话他说的多么无奈,剧内剧外我们都明白,身为捍卫国家法律的保卫者,他深知查处印度药给病人带来的后果,但站在法律的金字塔上,面对法大还是情大的抉择,他内心饱受煎熬,对此警官曹斌可以毫无顾忌的去释放内心的真实情感,不用去承受法与情煎熬,但作为局长的他却必须承受必须面对。

现实中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法与情'的关系。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说法律是'人类的理性'.毫无疑问,法律在调整诸多社会关系中具有最高的权威,人类把关乎公共、共有的利益内容写入法律,恰恰就是为了维护这个社会基本的良知和秩序,让这个社会保持最基本的温度。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从宏观的角度去看待“法”与“情”,在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展现社会大爱的前提下,适当的考虑人类的基本情感道德。简单的说,就是在维护法律尊严的同时适当考虑道德情感及人伦。比如,前期网上争议较大的“辱母杀人案”,就是因为我们大多数网民只看到了受害者用极其卑劣的行为来挑战人类基本的伦理道德,而比较容易忽视当事人同时也触犯法律的另一面,庆幸最后的判决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在维护法律尊严的同时适当考虑了情感及人伦,这个度应该是把握比较好的。试想,如果一部法律如果仅仅考虑情感人伦,而不能给人以希望和安全,那么法律本身的定位和价值将发生动摇。至于我们平时里经常说的什么'法不容情',主要指的是我们的私人情感、好恶不能加诸法律之上,成为裁定善恶曲直的标准,而并非不考虑道德和良知的因素。

人生之路漫漫却又充满坎坷曲折,愿我们能够守望相助,在法律之外,还存一颗道德之心。比如药企在收回成本之后,是否可以考虑大幅度降低价格呢?我们在打击违法犯罪之时也积极开展司法救助,体现司法的温度。衷心希望各界人士能够平衡法与情的天平,积极运用法律、道德等手段共同维护社会生态平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让生活更美好、社会更和谐






本问题和回答均来自本站网友,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eping.cn/movie-comments/1148

相关问题